18.3 C
Hong Kong
醫生專欄 皮膚科

皮膚科

美甲可增灰甲風險?!

有云「女為悅己者容」,除了面部護理,最常見的相信是美甲。但大家有沒有想到,美甲可增添感染灰甲的風險?   灰甲又稱為甲癬 (Onychomycosis),主要是因為真菌感染引起的,通常開始於指甲的頂端或側面,逐漸向下擴展,最終可能導致整個指甲受到影響,此外,灰甲容易復發及傳染他人,必須治療才能痊癒。 灰甲高危患者: - 運動員 - 老年人 - 經常穿著不透氣的鞋 - 腳趾甲變形 - 抵抗力較差之人士 ( 如:糖尿病、愛滋病或癌症患者) - 經常赤腳出入於公眾場所 (如: 泳池、健身室、公共浴室) - 曾患有香港腳 - 其他黴菌患者 灰甲大致分為五種類型: 種類 常見度 特徵 遠端側緣甲下型 (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最常見 側緣甲下角質層會出現不規則的小片白斑,令甲面逐漸失去光澤,最後整塊變灰色,甚至黑色。 白色淺表型 (Superficial (White) Onychomycosis) 第二常見 甲面會變、下陷、甲床附近皮膚有脫屑現象。同時,會出現一個或多個淺層白色斑。 近端甲下型 (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較少見 指/趾甲會變形變色。 甲板侵入型 (Endonyx Onychomycosis) 較少見 侵蝕損壞整個甲床。 全甲損壞型 (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 十分罕見 由各個類型的灰甲病變發展至整個甲床被侵蝕。   灰甲的症狀: - 甲變形 : 與甲床分離,甚至脫落 - 甲變色 : 混濁灰白,並帶有少許白斑 - 甲變質 : 變薄、很脆、容易碎裂 - 甲變厚: 修甲困難 - 甲變氣味 : 發出異味 - 甲變痛 : 護理不當﹑出現疼痛   診斷方法: - 醫生檢查指/趾甲 - 真菌培植化驗   治療方法: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狀況,作出以下不同的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 方法 適用於 治癒率 外用藥物 擦拭在指甲的表面 病情較輕微患者 70-80% 口服藥物   成效較佳: 初次療程為手指甲是六週、腳指甲則為十二週。 適用於外用藥物無效的患者,或灰甲較嚴重的患者 70% 激光治療 用激光的光熱原理殺死灰甲真菌。 適用於口服藥物無效的患者 未知 外科手術 將受損的指甲移除,搭配外用藥水治療。 對藥物治療過敏、抗藥性、劇烈疼痛等 65-75%   預防方法: - 保持指甲的乾燥和清潔 - 穿著棉質襪 - 避免穿太緊的鞋 - 避免於公眾地方赤腳走路 - 避免共用修甲用具 - 避免經常美甲 - 避免磨去手指/腳趾甲邊緣的皮膚 - 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 (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肉、魚類、堅果和豆類) 如懷疑灰甲,請儘快聯絡皮膚科醫生進行檢查及治療,以免感染其他指甲和傳染他人。   以上內容只為提供資訊,不適宜用作具體醫學資訊。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已盡力確保以上內容的準確性,但明確聲明不會對這些資訊和資料的錯誤承擔責任。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向任何人對於可能因使用任何包含在以上內容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使用者應自行判斷此文章內容所載的資料及資料之真實性或尋求專業的意見。 君醫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全面專科服務,如有任何疑問或預約,請聯絡24小時熱線 (852)...

夏日防曬專題:「痣」藏危機?

皮膚癌 (Skin Cancer) 是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皮膚是最容易觀察到的器官,當出現癌變時也較易注意到,亦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皮膚的結構: 皮膚對我們有幾個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護身體免受傷害,透過排汗調節體溫及防止身體脫水。皮膚分為三層:最外層的表皮,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皮膚表皮是由三種細胞組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及黑色素細胞。 甚麼是皮膚癌? 人的皮膚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舊細胞會被健康的新細胞推向表皮,然後死亡並脫落。這個過程由去氧核糖核酸 (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控制,若DNA受損時,新細胞會異常地生長,形成癌症。 皮膚癌大部分會出現于陽光照射到的位置上,例如: 臉、頸及唇等,但不常接觸到陽光的位置如手掌、腳掌或腳趾縫等,也有可能患上此病。 皮膚癌成因: 主要是由陽光中的紫外線 (Ultraviolet, UV) 引起,其次是人工紫外線 (如: 太陽燈)也可導致皮膚癌。紫外線有的波長大致分為UVA、UVB和UVC。其中,UVA可導致黑色素瘤皮膚癌,而UVB亦可導致基底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是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是日積月累的,即使表面沒有被曬傷,不加以保護皮膚亦能令受損的細胞引致癌變。 任何膚色的人都有機會患上皮膚癌,以下類別屬高風險人士: - 曾經曬傷 - 家族病史 - 身上特別多痣或色斑 - 長時間於烈日下工作 - 經常曝曬至脫皮 - 免疫系統較弱人士 - 皮膚曾受傷人士(如: 燒傷) - 皮膚白皙人士 - 曾經患有皮膚癌,或曾接受放射治療 皮膚癌最常見的有三種 (其他皮膚癌病,如汗腺和毛囊出現的皮膚癌較為罕見): - 非黑色素瘤皮膚癌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 基底細胞瘤 (Basal Cell Carcinoma, BCC) - 鱗狀細胞瘤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 黑色素瘤皮膚癌 (Melanoma) 種類 常見度 出現位置 生長速度 症狀 治療方法 基底細胞瘤 最常見 (占70-85%) 頭、頸、上身、鼻子 較少擴散 早期:較小、較亮,幾乎是透明到粉色的、凸起但堅硬的小結節,伴隨毛細血管擴張,而且皮膚失去正常光澤。 後期:反復結痂、脫屑,形成潰瘍。 -手術切除腫瘤來徹底根治。 -放射治療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年老或身體虛弱的病人。   -其他的治療方法包括冷凍治療、電灼術刮除、局部化療、局部免疫治療等。   鱗狀細胞瘤 較少見 (占15-20%) 頭、臉、耳、唇、頸、手、手臂、上身或腿部 較易擴散   (破壞原位組織,擴散可經由淋巴管道達至局部的淋巴結。) 堅硬的結節、鱗狀紅斑、表面粗糙、結痂、因潰瘍而流血。 同上 黑色素瘤皮膚癌 最少見 (占5%) 面部、腿部、驅幹、足底、手掌、指甲床或黏膜薄膜。 擴散速度快 (擴散至局部的淋巴結、或遠端器官,例如肺、大腦等。) 新/原有斑點、痣、胎記、雀斑產生變化,如:變大、變形或變色 (形狀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顏色不一)。 早期:透過手術將腫瘤徹底切除,有需要的時候會切除局部淋巴結。 晚期:或需接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放射治療等。   如何分辨屬良性癦痣或皮膚癌? 自我檢查: 黑色素瘤,也稱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可以擴散到人體其他器官,亦是最危險的皮膚癌之一。如果黑痣具有ABCDE法則外觀上的可疑特徵,加上影像檢查、切片等檢查,便有機會證實是否黑色素瘤: A (Asymmetry): 黑痣出現左右不對稱 B (Border): 黑痣的邊緣不規則 C (Color): 黑痣的顏色不均勻、有多種顏色 D (Diameter): 黑痣的直徑大於0.6釐米 E (Evolution): 黑痣出現快速變化,例如變大、突起、表面出現潰瘍或流血等 其他檢查: 活體組織切片 活體組織切片是分辨良性瘤和惡性瘤的小手術,適用於檢驗大部分癌症。醫生會局部麻醉疑似患處的部位,用小型手術刀切一小片該處的組織,再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細看增生的細胞是良性還是惡性,一般通常數天至 2 星期就會得悉結果。 淋巴結切片 淋巴結切片適用於治癒皮膚癌後又復發的情況,由於再三復發的皮膚癌較易擴散,淋巴結切片有助瞭解黑色素瘤是否有擴散的跡象。醫生會用手輕觸癌腫附近的淋巴結,檢查是否有腫脹,甚至建議就這些淋巴結作切片檢查。 影像檢查 透過...

「主婦手」並非主婦獨有! 了解主婦手與濕疹的分別及預防方法

當手部皮膚感到痕癢或是出現皮疹時,普遍人都會以為是濕疹。其實主婦手 (Contact Dermatitis) 與濕疹 (Eczema) 並不相同。「主婦手」是常見的手部皮膚病之一,屬於接觸性皮膚炎的一種,並非只會出現在家庭主婦身上,主要是因為經常沾水、接觸刺激性物品(如清潔劑、肥皂或化學物品)或致敏原後,令皮膚的保護膜受損,導致水分流失,令皮膚變得乾燥,便會引致皮膚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降低。 接觸性皮膚炎(主婦手)可分為2個類別,包括過敏接觸性皮膚炎和刺激接觸性皮膚炎。 - 過敏接觸性皮膚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當患者接觸到致敏源後,例如金屬製飾物(如鎳)、化妝品、香水和添加劑。接觸後,皮膚會在數天後才出現發癢的皮疹。 - 刺激接觸性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當患者於短時間內接觸到刺激物,包括洗潔精、肥皂、清潔劑和其他酸性化學物質,引起皮膚過敏,造成發癢的皮疹等。 而濕疹是特應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兩者分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主婦手(接觸性皮膚炎)則是接觸引發反應的刺激物或致敏原後才會出現,而濕疹是遺傳性或突發性出現。   主婦手 Contact Dermatitis 濕疹 Eczema 屬性 接觸性皮膚炎 (急性) - 接觸刺激物或致敏原 特應性皮膚炎 (慢性) - 遺傳或突發性 成因 - 經常沾水 - 致敏原 - 接觸刺激性物品 - 化學溶劑 (天拿水、強酸、強鹼) - 漂白水、酒精 - 木材、金屬粉末、玻璃纖維等 - 遺傳性 - 氣溫轉變 - 病毒感染 - 荷爾蒙轉變 - 流汗 - 食物或化學物敏感 症狀 - 皮膚乾燥、痕癢 - 皮疹 - 皮膚變厚結繭 - 脫皮、龜裂 - 皮膚刺痛或灼燒 - 皮膚變色(偏紅/紫色) - 皮膚乾燥、痕癢 - 皮膚變厚,表面變粗和乾涸 - 皮膚紅腫 - 結痂、脫屑 - 水疱破裂,皮膚有出水現象 發病位置 只會出現在接觸到刺激物/致敏原的部位 臉部、頸部、關節部位 (如膝蓋後面、肘部前面、腳踝前等)   主婦手的高危人士: - 家庭主婦 - 清潔工 - 食品處理員、廚師 - 理髮師 - 醫護人員 - 工程裝修、地盤工人、木工等 主婦手症狀: - 皮膚乾燥、痕癢 - 皮疹 - 皮膚變厚結繭 - 脫皮、龜裂 - 皮膚刺痛或灼燒 - 皮膚變色(偏紅/紫色) 治療方法: 如情況嚴重,醫生或會處方外用類固醇藥膏或口服藥物來紓緩主婦手症狀。 - 類固醇藥膏 幫助消炎,減少手部紅腫。 - 口服藥物 消腫、止癢及抗菌。 預防方法: -...

毒「疣」纏身,可由1變100!

疣 (Wart) 是常見的皮膚感染病,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HPV) 引致。病毒經皮膚微細破損入侵,刺激表皮細胞增生的皮膚增生,形成表面粗糙的夥粒,少數患者會感到痕癢或疼痛。迄今已發現超過一百種HPV,不同類型的HPV會引起不同的病理表徵。 疣最常出現於手腳、臉、頸部、生殖器、腳底等位置。 疣如何傳播? HPV病毒是一種喜歡溫暖潮濕環境的病毒,它通過接觸患者的皮膚病變或接觸帶有HPV病毒的物品進行傳播。 - 皮膚接觸是疣常見的傳播途徑。 - 免疫力較弱或皮膚有傷口的人更容易感染。 - 交叉感染病毒 : 如共用的個人物品(化妝品、剃鬚刀/ 刮胡子刀和毛巾等)傳播。 - 通過性接觸傳播。 疣的高危人仕 - 兒童及年青人:因免疫系統還沒有完全發展。 - 有咬指甲習慣/ 皮膚損傷的人:HPV從微小的傷口進入身體,形成疣。 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免疫系統無法有效對抗病毒( 如患上愛滋病、糖尿病或濕疹等)。 較常見的「疣」有4種,包括: 現今發現HPV病毒類型就超過100多種,不同的類型會造成不同的「疣」,常見的「疣」包括尋常疣 / 普通疣(Common Wart)、腳底疣/ 足底疣(Plantar Wart)、扁平疣(Plane Wart)、和性病疣/ 生殖器疣(Genital Warts)。 治療方法: 預防方法: 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 - 注意個人衛生,如有傷口,應消毒並妥善護理 - 避免共用物品,如拖鞋或毛巾等私人物品 - 避免赤腳於公眾地方行走,如游泳池、健身室 - 如家人患有疣,應定時清洗浴缸及家中的地板 由於個別病例或需要以不同方法治療,如懷疑感染疣,請盡快向皮膚科醫生查詢。 以上內容只為提供資訊,不適宜用作具體醫學資訊。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已盡力確保以上內容的準確性,但明確聲明不會對這些資訊和資料的錯誤承擔責任。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向任何人對於可能因使用任何包含在以上內容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使用者應自行判斷此文章內容所載的資料及資料之真實性或尋求專業的意見。 君醫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全面專科服務,如有任何疑問或預約,請聯絡24小時熱線 (852) 9382 3255。WhatsApp 24小時熱線: https://wa.me/85293823255

天氣

Hong Kong
clear sky
18.3 ° C
19.1 °
16.9 °
80 %
5.8kmh
0 %
Fri
18 °
Sat
19 °
Sun
17 °
Mon
16 °
Tue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