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倒流 (Gastroesophageal Acid Reflux Disease, GERD) 又稱胃食道反流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指胃液倒流進入食道、咽喉,甚至呼吸道,並導致胸口灼痛(俗稱火燒心)、打嗝及咳嗽等症狀。
胃液主要由胃酸 (Gastric acid) 和酶 (Enzyme) 組成,當胃部與食道之間的下食道括約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功能變弱或出現異常,便會引致胃液就逆流回食道,若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便有機會引起食道炎、出血,更會增加患上食道癌風險。
胃酸倒流可分為三類:
種類 | 常見度 | 症狀 |
非侵蝕性逆流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
最常見 | 胃酸逆流,胃鏡檢查中並未有黏膜受損現象。 |
侵蝕性食道炎 (Erosive Esophagitis, EE) | 35-40% | 胃鏡檢查中顯示食道黏膜有損傷,或在酸鹼度分析結果為病理性胃酸倒流症狀。 |
巴羅氏食道症 (Barrett’s Esophagus) | 癌前病變,較一般人高30倍發展成食道癌。 | 長期受胃酸倒流刺激,引起發炎及潰瘍,令食道的上皮細胞長期被胃酸破壞。 |
非食道炎和食道炎的分類
在香港,約三至四成的「胃酸倒流病」患者會出現食道炎的併發症,而食道炎的嚴重程度可以「洛杉機分類」(Los Angeles Classification) 分為A、B、C、D四個等級。
A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小於或等於 0.5公分
B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大於 0.5公分
C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折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但小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
D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折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且大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
A、B級屬輕微發炎,C、D級則較嚴重,而香港大部份的食道炎患者都是A或B級的。患有食道炎的「胃酸倒流病」患者胃液逆流回食道的情況較嚴重,因此治療這類病患者的目的主要為避免食道炎惡化或減輕食道炎,同時緩和病徵。
成因:
– 肥胖
– 吸煙
– 酗酒
– 懷孕
– 生活緊張
– 消化器官功能減弱
– 進食過多肥膩或刺激性食物 (如: 咖啡、濃茶、酒等)
– 進食速過過急
– 飯後馬上睡覺
– 疾病因素 (如: 胃泌素瘤、硬皮病、食道裂孔疝)
症狀:
患者最初會先出現脹氣、打嗝,隨著情況惡化便會出現以下症狀:
– 胸口灼痛 (俗稱火燒心)
– 噁心嘔吐
– 食欲不振
– 容易肚漲
– 持續咳嗽
– 喉炎
– 聲音沙啞
– 哮喘
– 吞咽困難和疼痛
診斷方式:
一般建議使用傳統診斷胃酸倒流方法 – 先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俗稱「胃鏡」)檢查。目的包括:排除消化道的嚴重疾病 (如胃癌、食道癌、潰瘍等) ,及評估發炎之嚴重程度。
治療方法:
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情,作出適當的治療方法如下:
治療方法 | 藥物 / 手術 | 作用 |
藥物治療 | 質子泵制酸劑 (Proton Pump Inhibitor,簡稱PPI) | 中和胃酸,改善胃酸倒流問題。 |
抗組胺藥 (H2 Receptor Blocker) | ||
中和胃酸藥 (Antacid) | ||
手術治療 | 微創胃底折迭術 (Laparoscopic Nissen’s Fundoplication) | 增加食道壓力,減少胃酸倒流。 |
若病人需要長期服用或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則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及進行覆診,以監測病情。
預防方法:
– 少食多餐
– 保持健康體重﹑適量運動
– 飲食定時 (避免於睡前1-2小時進食)
– 避免吃過飽
– 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食物
– 減少飲用含酒精、咖啡因飲品
– 戒掉吸煙習慣
若長期有胃酸倒流情況,請儘快聯絡外科﹑腸胃科醫生進行檢查及治療。
以上內容只為提供資訊,不適宜用作具體醫學資訊。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已盡力確保以上內容的準確性,但明確聲明不會對這些資訊和資料的錯誤承擔責任。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醫聚–香港醫療資訊平台概不負責向任何人對於可能因使用任何包含在以上內容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使用者應自行判斷此文章內容所載的資料及資料之真實性或尋求專業的意見。
君醫醫療服務中心提供全面專科服務,如有任何疑問或預約,請聯絡24小時熱線 (852) 9382 3255。WhatsApp 24小時熱線: https://wa.me/85293823255